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大厅(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党建工作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歌从天上来》

作者:周希正 方婷 时间:2020-08-18 点击量:

    编者按:今年32日,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大厅声乐系退休老师韩勋国教授不幸染上“新冠”离世。6月份,声乐系周希正教授满怀感情写下了近万字的纪念长文——《歌从天上来》,缅怀韩老师的教书育人、科研实践点滴,对我们不无启发和教育。现特节选其中部分,以飨读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韩老师是当时华师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掌门人。他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不仅教学满工作量,而且在科研上也出了许多成果。面对这样的前辈我由衷地佩服,曾也关心地问道:累不累?他说:“制度是公平的,科研考量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矩,踏实的人一定会吃亏。大家都是这样,压力会激发人的潜能。”有一次他主动来我的课堂听课,我和他就声乐教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请教他关于声乐教学的问题。“您从事声乐演唱和教学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教声乐?声乐教学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经过一番思索,韩老师发表了他的意见:“声乐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声乐教学手段,是经过非常考究的思考,在教学中好像没有什么具体的调整手段,在歌唱的轻与重的要求中,学生不知不觉能够唱出符合他嗓音特色的自然松弛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手段是遵循了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能带有任何功利心。”韩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点明了我公开课设计的问题根源。同时,在声乐教学方法的探讨中也折射出做人的道理。

 

                                                    

韩勋国教授生活照


韩老师那普普通通的教学,在平凡中留下许多温馨的画面,那种亦师亦友的亲情,使枯燥的技能课充满了温情。他那种艺术家的真诚一直都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授风采。帕瓦罗蒂在歌唱中常常带块手帕,韩老师也会在钢琴上放一块手帕。他的这块手帕可是比老帕的那块实用多了。在平常的教学中,韩老师非常有歌唱的激情,在示范中容易激动,经常唱得满头大汗,汗珠子挂在他浓浓的眉毛上,这时他会一边擦汗一边引吭高歌,如帕瓦罗蒂附体。这样有艺术氛围的教学场景,学生方婷应该是记忆最深刻的那一个:方婷是一个很勤奋的女孩,每一堂课都会详细的记录下上课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在韩老师示范过程中,她会反复问,您的喉咙怎么开?开的感觉?甚至有一次拿出皮尺,量韩老师歌唱时牙关节开到几公分。在旁边听课的同学都强忍着不敢笑出来。韩老师这时突然做出要拿手帕揍她的样子。方婷用惊愕的表情看着老师,停在了那里。“对”,韩老师大喊一声。“你吃惊的时候,喉咙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哦,我没有注意,忘记了,您再来一遍”,方婷说。哈哈哈!在座的同学全部憋不住了。韩老师也被方婷的话逗乐了,边笑边说:“声乐是一个感性的东西,你要善于体会自身的感觉,而不是这样理性的把它看作第三方。在我们上声乐课时,“你、我、它”角色要互换,寻找歌唱的状况,是第一人称的。这段教学的细节,是韩老师的其它学生告诉我的。作为声乐老师,我听后不禁感慨:“老头子”(我们喜欢亲切的叫韩老师“老头子”)真是大智慧,在教学中用了武林中无形手的招式,将理性思维拉到感性的学习轨道上来。声乐教学的“你、我、它”是最经典的总结。我想象得到,在这对师生的教学互动中,一定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回忆可以挖掘。方婷的毕业音乐会我去听了,其优异的成绩就是对这段教学最好的肯定。今天已经是高校声乐副教授的她,谈到在华师求学的经历、说起韩老师的时候,眼睛里总会泛起淡淡的泪花。


                                                     

2012年方婷(中)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后与韩勋国教授合影


中国地质大学的袁玥副教授也是韩老师在高校任教的学生。她说,老师在教学中严格、在生活中的慈祥让她和老师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老师对她学术上的影响、艺术审美引导影响了她一生。的确,有几次我们共同参与研究生论文答辩,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她会在答辩前反复组织学生进行多次预答辩。她还善于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论证学术观点。这种开阔的学术视野,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正是我熟悉的韩式风格。她说:“我是唱民族唱法的,在读研究生期间,老师经常讲,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是有悠久历史的,这个科学性存在于民间曲艺、中国戏曲的声腔中,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是借鉴,不是民族唱法的全部。自己在教学岗位上延续了立足于本土的学术方向,就是老师希望的。”谈起韩老师艺术审美引导,她给我讲起在她上课中的一件事情。《谁不说俺家乡好》是韩老师上课布置的一首作品。有一次回课,她刚唱完,老师问:“你知道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吗?它所表达的人物?音乐地域风格?”袁玥说她当时还很认真的观摩了许多名家的演唱并很认真地模仿了她们的演唱风格,自己认为演唱得还不错。见到韩老师质疑的表情,自己愣在了那里。这时,韩老师开口了:“你眼睛的画面感不对,革命历史题材,革命浪漫主义的插曲,激烈战争中短暂的美好画面。你的眼睛里要有老百姓朴实的目光。像你这样眼神飘忽、瞎加装饰音,不是唱的老百姓,是唱的哪些人?你要思考,流行的东西不见得是好的。我不喜欢过度包装,那是艳俗。”听到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演出,同台的演员看了袁玥的表演,总会有人对我说:“周老师,我很喜欢袁玥的舞台风格,大气、朴实、不作。”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袁玥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曾经担任声乐舞台表演课的教学。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较多,在训练信念感的作品练习回课时,韩老师的学生刘娟惟妙惟肖的表演韩老师在课堂上学习法语的情景,那带有武汉方言的法语发音、认真的神态,活灵活现再现了韩老师与他的研究生一起学习的场景。什么是身正为范?老师对新知识不断的吸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永远没有终点的学习精神,都无形的影响着学生。后来刘娟也当了老师,其学生考进了华师,成为我的研究生,同样讲了她们眼中的刘老师是如何认真备课的。为了学生上好课声乐,刘娟可以把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正谱伴奏弹得滚瓜烂熟。她常常加班练琴的情景同样感动着她的学生,学生都喜欢叫她“娟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这话一点都不假。


                                                    

                                                    

作者与韩勋国教授学生刘娟

杨国亮是韩老师学生中最逗的学生,他模仿能力非常强。表演课上,杨国亮表演的人物模仿再现了韩老师如何在上课前半小时自己先热身练声的过程,用钢琴上的那块手帕察汗的经典动作非常到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用《拖鞋王子》的小品表演韩老师上课发现杨国亮穿着拖鞋的情节,用了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韩式语调说:“艺术家的修养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你这样是想成为舞台上还是讲台上的拖鞋王子吗?穿拖鞋能够走得远吗?”这台词,可谓体现了韩老师语言的精髓,他就是善用这样的调侃语气,经常会冷冷不丁地跳出几句“金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演自己的老师,一定是老师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他们心中。杨国亮说,没有韩老师在课堂上教育他树立走出去的勇气,他就不会有到基层去锻炼的想法,也不会有被引进到中南民族大学任教的机会。确实,求学时得一良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益友更是难逢。杨国亮表示,韩老师就是他的良师益友,他很感恩在学艺术道路,学术的道路选择上遇到他。


                                                   

韩勋国教授与毕业生杨国亮


青年时代,我喜欢在舞台上放飞梦想,认为观众的掌声就是歌唱的成功。因此,演唱的曲目一定是大众喜欢的比较热的,演唱形式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外在的表演风格不仅体现在舞台上,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布置给学生的声乐作品也是跟着热度走,忽视了在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曲目选材的严谨和科学性。这种功利心的教学思维,也许在较短时间可以看到表面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无疑是拔苗助长的。它违背了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在声乐教学基本功阶段,要静下心来好好的掌握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打底子的关键步骤。身在其中的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老头子”发现了我教学急功近利的苗头。有一次在声乐教学业务研讨会上,“老头子”首先开炮了:“有些老师教学应该多动动脑筋,大一的学生怎么能够唱那么大的意大利民歌,追求歌曲的舞台效果,把声音唱得那样满,特别是上课练声两个8度的幅度,那是在害人。教学不要张牙舞爪,要静下心来思考。”大家都不作声,但心里一定明白。说实话,声乐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是个性比较强的,同行之间各自为战,文人相轻是有的,特别是针对教学更加是讳莫如深。很少有人像韩老师这样直白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是用“张牙舞爪”这般犀利的词汇。“老头子”这样的“金句”虽然不中听,但如良药。今天回想起来,“老头子”以这样的方式敲打我,其实是向我传递他教学经验的精髓——注重基础、循序渐进。这也成了我如今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这样的前辈在教学中为我把握教学的标准,以这样的方式敲醒我,也许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理解声乐教学的内涵。老头子就是这样一个透明的人,无论是在舞台、还是讲台,始终怀着对声乐艺术的一颗敬畏的心。在他的眼中,声乐艺术的衡量标准不会带有任何其它的人为因素。他简单、直率、真诚的“江湖”大佬般个人气质,常常感染与他合作的人。虽然他经常会在工作中用他特有的韩式“金句”让我下不来台,但我仍然从内心喜欢他。因为他不“作”,不“装”。


                                                  

作者与方婷


从事表演艺术的人都有同感,在艺术创造中,感性是塑造人物的必备素质,它能够让表演充满灵气。因此,大部分表演艺术家感性认知能力一定会超越理性认知能力。而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梳理中感性的跳跃性不容易抓住理性的逻辑线。所以,科研对于从事声乐表演的声乐教师来说,是晋级的拦路虎。在我刚刚进入华师声乐团队之初,对于科研我曾经迷茫过。看到韩老师已经是声乐界的科研大佬了,我更加望而生畏,认为“老头子”一定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下课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聊起教学科研时才发现不是这样的。他当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如果你总是把精力放在演唱上,你只能是技能型的教师,如果你在艺术实践中留意艺术活动过程,你将会发现你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而我希望你在演唱、教学中不仅要发现这些东西,而且要能够找出它们内在的文化联系,这就是科研。”我很佩服地看着韩老师,由衷地说:“太牛了。”他则立即批驳,“不是的,我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在电脑上慢慢地敲出来的”。我们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地竟走到韩老师家,他干脆请我一起共进午餐。饭后,我们继续科研的话题,他拿出笔记本电脑,展示他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框架。这一次蹭饭打开了我科研的思路,“老头子”的现身说法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这以后,《歌唱演员舞台魅力解析》、《由xxx现象说起》等文章的发表,就源于此。是“老头子”无私的授我于渔,才有了后来我三个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良师就在身边,现在每当我从韩老师的琴房门口经过,仿佛又见“老头子”在电脑上敲打键盘的背影。那每一次的敲打,如同在告诫我,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搞教学。


                                                 

作者与韩勋国教授


当我的声乐教学、科研还停留在声乐本体研究层面上的时候,韩老师已经开始跨专业、跨学科的思考如何在研究中体现声乐艺术的人文精神。他提出美声唱法技术是为人歌唱服务的,声乐训练以歌者健康歌唱为目的的等教学理念。《声乐艺术基础》《戏曲演员嗓音训练规律初探》《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感情》等文章1998年荣获湖北省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并收编于文化部编辑出版的《全国文化科技成果汇编》一书。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人作为技术的主宰而不是载体,声乐艺术在运用、学习、传承的每一个过程都要融入大的社会关系。他用社会学的研究视野扩宽了美声教学、演唱的思路,开创了融合创新的研究模式。他身怀独特的研究利器,行走在声乐艺术研究圈这个“江湖”,被我们亲切叫作“老头子”。此时的“老头子”不仅是一个资深的艺术家,同时华丽的转身成为文化学者。这种文化与艺术的混合体,使他身上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正如一位社会学家评价他的《音乐素质教育丛书――歌唱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三本代表作时所总结:“高大上的艺术家,接地气的研究视觉,象牙塔的专家,基础教育的关爱者。”的确,“老头子”开创的美声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风格,也影响了我,确立了美声教学研究立足于本土的研究方向,也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声乐研究的传统。他带领我们闯“江湖”,见证了他对声乐文化与艺术的执着与坚守,这就是信仰。它不空泛,它在平平常常的工作中影响着我们,一如他歌剧舞台角色的魅力,他处世的行为、即兴的“金句”是我艺术人生中最值得书写的记忆。

2020年封校期间,华师寂静的校园,人迹廖廖。东区的情人坡林荫道,只剩风吹落花,鸟语相伴。红色的音乐楼耸立在万绿丛中,没有了歌声,它肃穆寂静,仿佛在哀思。不!它在寻找,它在倾听。听!从天际隐隐约约传来了韩老师那抒情的男高音-----一马平川的牧马河哎-------歌声中,“老头子”还在和我们一起教学,还在和我们一起登台演唱,还在电脑上一字一句地敲打。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大厅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6786778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      学院联系人:董老师,办公室: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大厅313室

XML 地图
XML 地图